眾所周知,在近期的武漢肺炎疫情底下,市面上的商場人跡罕至。 然而人們並不都如我等願意留守家中當個自宅警備員,相反更引起行山要排隊的人群熱潮,更弄到遍地都是口罩、水樽等垃圾,我也不知該如何談論這群反智的生物.........不過人類接觸更多大自然在正常時候總是一件好事。
港人愈趨熱愛行山
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愛+人」與 WYNG 基金會旗下的 TrailWatch 合作,以電話訪問 1011 位香港市民,調查港人使用郊野公園的情況。 研究發現,行山是港人在郊野公園中最喜歡做的活動,有 47% 郊野公園使用者最近一次到訪郊野公園時有行山,比起1990年的同類調查,升幅近3倍。 在1990年的調查,只有12。 6%使用郊野公園的人會去行山,排名在燒烤及散步之後,但如今行山遠遠拋離其餘活動,居最受歡迎郊野公園活動之首。
接觸大自然有助減壓
加拿大特倫特大學(Trent University)心理學系副教授 Lisa Nisbet 的研究發現,在大自然散步能減少壓力,因為它能夠降低血糖指數和心率變異性等。在大自然散步也帶來正面的心理影響。人們普遍變得更快樂,充滿正能量和活力。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也指出,每週至少花費 120 分鐘親近大自然的人,在身心健康上有更佳的回報。而這些好處並未發生在每週拜訪國家公園、海灘等自然景點少於 120 分鐘的人身上。
日本的森林浴
其實這類大自然療法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如日本的森林浴(しんりんよく)早見於 1982 年開始流行,由日本林業廳所創。 這個概念源自神道和佛教的修行,目的在於維持身心健康。 2009 年一項研究發現,不同植物釋出名為「芬多精」(phytoncide)的各種精油,不止可為林木防菌防蟲,對人體的免疫系統亦有進益。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NK)負責應對感染病毒細胞以及腫瘤形成,研究顯示,只需一次漫步森林,這種細胞數量便已大幅增加,補強人體的免疫力。 另一實驗則顯示,森林環境能減低唾液皮質醇(salivary cortisol)濃度(減壓)、紓緩脈搏、降低血壓、增強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system)的活躍度(有助身體休息與消化)、放緩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e)的活躍度(放鬆精神),而身處森林 30 分鐘已經見效。
Edward O. Wilson 的親生命假說
哈佛大學教授 Edward O. Wilson 在他的著作《親生命性》(1984)中提出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其中並定義親生命性為「與其他生命型式相接觸的欲望」。 人類有一種必須與自然界聯繫的生物需要,這個觀念被稱為biophilia(親生命), 來自希臘文, 意思是「對生命和生物世界的愛」。 他認為由於我們在自然界中演化,因此有與它聯結的生物需要。我們愛大自然,因為我們知道要愛協助我們生存的事物。我們在大自然中感到舒暢,因為那是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度過大部分時間之處。我們命中註定要愛自然界,它就在我們的 DNA 裡。
行山時候切勿忘記注意安全
在短短三日內(2 月 28 日和 3 月 1 日)大埔新娘潭就發生了二宗墮崖意外,一名 35 歲行山人士疑攀出矮欄沿山路前進,誤踏碎石失足從瀑布頂墮下重傷,送院後情況危殆; 另一名 60 歲男子則在新娘潭路仙散石澗失足,從 30 至 40 米高處墮下,經搶救後最終不治。
趁森林還在的時候多點接觸它
據聯合國統計數字指出,現時全球城鎮人口已經超過總人數的一半,相反全球森林正以歷史最快的速度在消失中。 全球森林觀察日前公佈的資料顯示, 2016 年間全球總共失去了 2970 萬公傾的森林,而 2017 年的消失速度僅略減至 2940 萬公頃。這些被消滅的森林大部分都轉成農地耕種豆類、牛肉、棕櫚油等國際貿易商品,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上年巴西人為造成的亞馬遜森林大火。 如我過去的文章
《困擾中國的非洲豬瘟影響持續,豬農前路何在》提及,巴西一向是全球前三的肉類糧食出口大國,這次森林大火正是巴西政府為了因應中國的非洲豬瘟疫情和減少對美國的糧食依賴而策劃的一場「人為自然災害」,目的是增加可發展土地應付經濟需求。 在經歷了 2019 年整個近乎沒有冬天的一年,如果人們還沒深思如何學習與地球相處,調整我們的生活模式,那麼留給下一代的可能只剩下過去科幻電影裡陰沉天氣的世界,沒有森林沒有晴天只剩下機械與人的生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