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由日本經濟學家榊原英資所著,當中有些概念跟我的想法相當契合,分享一下其中重點
創造力:不是靈感,而是會重組
也許你覺得所謂的專家,只需要知道自己擅長領域的知識就夠了。大錯特錯,因為懂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對於鑽研擅長的範疇非常有幫助。我認為,不管是什麼工作的專家,不能光靠自己擅長的東西,你必須把視野放寬、多了解自己領域以外的世界,同時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進而接受、採用不同領域的東西,讓人更加驚豔。
創造力 = 既有知識的排列組合
常聽到有人說「死背會影響創造力」。這句話是騙人的、絕對沒有這回事。請你思考一下,創造力究竟是什麼?它不是脫離知識、從天上掉下來的「靈感」;而是將形形色色的知識加以組合,因而改變了傳統常識的做法。每一項領域中,原本就存在著已經完成的組合形式,創造的本質就是把這些組合做一點小改變,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以這個方向來思考的話,就能了解為什麼擁有多種知識那麼重要。知識越增加,組合的種類就會越多。
了解文化的原點
舉例來說,假設你是一個在巴黎打拚的服裝設計師。如果你這麼想:「身為一個服裝設計師,只要有藝術的品味就夠了。」那可就錯了。因為你還必須熟稳測量、裁縫的知識,連製作服裝的素材和時尚的歷史,都必須涉獵。不過,即使你擁有那些知識,卻沒有數學、歷史跟地理知識當作基礎的話,那些知識也會顯得空泛、不切實際。
好比說「領帶」這個詞,就跟歷史和地理有關。須帶又稱 cravat ,是從法文字 Croates (克羅埃西亞人)演變而來的。十七世紀時,克羅埃西亞的士兵將領巾纏繞在脖子上,後來在法國的貴族間流行,因而得名。另外像是極受日本女性喜愛的法國 LV 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 Damier 雙色棋盤格紋,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你知道那個設計是脱胎自日本歌舞伎所喜愛的格子花紋嗎?
如果你認為,掌握了巴黎的最新的流行,就沒必要知道歐洲小國克羅埃西亞的歷史、也不用了解日本過去的江戶文化,你在巴黎的時尚圈可能不太好混。或許你接到某個富豪委託的案子。這位出生在科威特的富豪,想為西班牙籍的妻子訂做頂級服飾,他們兩人現在住希臘。那麼,你會如何和這對夫婦對話,從中找出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服裝呢?
比起以對自己分內工作有興趣的人,知識廣博的人更能清楚描述工作的內容、也更能讓周圍的人理解、尊敬。或許能得到「如果你是這麼想的話,照你說的做會此恢好」這樣的認同也說不定。
從外人身上重新學習了解自己
日本人不太會表達自己的看法。日本的傳統思維中,存在著「多話者是無德之人」的印象。為保護自己權利而大聲疾呼的人,總會被認為太過自我中心、讓人無法信任;但也只有生長在像日本這樣社會的人,不太需要自我主張,才
會有這樣的想法吧。日本人和長年處在戰爭之中,需要不斷擴張、侵略的民族相比,當然會發展出相差甚遠、甚至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
日本不只沒被其他民族征服過,在和平時期如平安時代(七九四~一九二年)的三百五十年、江戶時代(一六O三~一八六七年)的兩百五十年之間,也沒有爆發過大型內亂。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國家歷史當中,沒有戰爭的時間長達六百年之久。因此,相對於歐洲國家還需花費時間和人力在國際戰爭或內戰上,日本將大部分的國家資源幾乎都投注於文化與教育。
從江戶時代開始,國民便擁有很高的教育程度,而小說、繪畫、戲劇等庶民文化也達到非常高的水準。日本江戶時期的娛樂文學、歌舞伎等大眾娛樂,以及浮世繪之類的繪畫和印刷技術,都是當時世界上少見的成就。江戶時代以來,這些大眾文化的吸引力更是風靡歐洲文藝界、讓知識分子會對日本抱著無限憧憬。到了明治時代,世界更是掀起了連續好幾波被稱為「日本風」( Japonisme )的熱潮,影響了歐洲的藝術家。我年輕時最喜歡的小說家是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法國的第一任文化部長馬樂侯( Andre Malra lN ,代表作小說《 La Cowadlificy Humaine 》,或譯為《人類境況》),他很喜歡日本,還拜訪過日本好幾次。前法國總統席哈克( Jacques Chi-Fac )也非常喜歡日本,曾經有一年來日本十趟以上的紀錄。
日本「敏銳而纖細」的特質不只表現在料理上,而是所有的日本文化都具備。日本人就是以特有的美感去學習西洋的音樂、美術和時尚,才能做出其他國家的人都無法仿效的獨創性作品。從這層意涵來說,日本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絕對不是什麼缺點,因為它與日本文化的高水準、個別藝術家特有的獨創力息息相關。
我能夠舉出印度、美國或是法國的例子,來與自己的日本文化做比較,是因為我已經先擁有那些文化的相關知識。
之前提過的第十四代柿右衛門先生曾說:
雖然我出國了無數次,但出國的次數越多,越了解日本的人文和景色之美,還有傳統工藝品當中蘊含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崇高品味。
走訪國外陶瓷器的產地,可以從成品中清楚地發現國民性的差異,或者說是感受性的差異。欧洲的窯場非常認真研究日本的有田燒,國外也有「仿柿右衛門樣式」陶瓷器的窯場,例如德國的菌森黨、荷蘭的臺夫特(Delft)黑、法
國的香堤(Chantily)窯都屬於這類案場。不過,那些作品的差異不只是因為是哪個國家做的。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是瓷器傳達了各國特有的美學觀點和型態。透過這些瓷器,我了解各國的感性和美學意識、見識到國家不同的風貌,這些都讓我受益良多。
然而,不僅止於陶瓷器,我在國外旅行,看遍各種事物、與外國人交談,更深深地覺得:不管是日本的風貌還是工藝,與其在日本欣賞,還不如到國外去思考何謂日本,反而最容易理解對日本大師柿右衛門來說,他也是先了解對方的文化後,才更明白日本文化的特別和美妙之處。
同樣的,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和在中國出生的中國人也擁有他們各自的強項。我們自己或許不知道,但是每一個人一定都擁有可以贏過別人的強項,可能從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還有經歷過的各式各樣事物培養而來的。換句話說,強項,就是和其他人不同,或是比大家更為優秀的地方。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出這些優點,並將它們延伸、應用到各個層面。
未達成目標前不必顧慮他人
「別人會不會覺得我說的話很無聊呢?」
「說這種話會被別人當成笨蛋吧?」
「這些話,說不定之前就有人說過了。」
會擔心這些事情的日本人很多。實際上,會把「之前就聽過了」、「無聊」、「閉嘴啦」掛在嘴上的日本人也很多;但是,美國人、印度人卻不太在意這種事情,所以能不斷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國際會議的場合上,聽到別人的元長發言,我也難免會有「這種沒意義的事,虧他還能說個不停」的想法。即使如此,該發言的時候,大家還是能侃侃而談自己的意見。之前我也提過,在國際會議上最不會發表意見的,就是日本人。我想,那是因為日本人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了,日本人會一直在意自己的想法到底正不正確、這句話適不適合現場的氣氛,結果想太多了,最後變得不敢發言。
前幾章我也曾提過,你如果成為沒有任何特徵的「零件」,今後的人生勢必和周圍一樣是「零件」的人,陷入低價薪資的競爭當中。不要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或是被孤立。你要想的是:有什麼是你能為自己做的呢?什麼東西能夠成為自己成長的肥料呢?該怎麼激勵自己呢?
我會說,「還沒達成目標的時候,不必顧慮別人」,因為如果你不為自己著想,也不會有任何人為你著想。所以認真學習、充實知識的同時,更要好好思考白己到底想變成怎麼樣的人。這絕對不是自私自利。因為無法認真做好自己的人,別人也不能為他做什麼。有句話說「無法堅強起來的人,也無法變得溫柔。」自己不肯努力、半途而廢,即使想成為能體貼別人的人,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