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人類文化的一切是始於想像 — 摘錄筆記

談起這本書,我是基於Charles Munger的推薦書單而看了這本書,內容以十八世紀時期的蘇格蘭啟蒙運動所產生的人類文明大躍進和相關運動的領導人物為題。 其中出現的作品極具原創性,如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David Hume的《人性論》和《政治、文學、道德論文集》、William Robertson的《蘇格蘭史》和《查理五世當政史》、Adam Ferguson的《文明社會史論》、John Millar的《社會階層起源之探討》、Francis Hutcheson的《道德哲學體系》和Henry Home的《人類歷史素描》。

人類社會的本質


這些作品共同具備著一種主題,就是圍繞著「歷史」和「人性」,而最先將兩者串聯一起的正是蘇格蘭人,他們主張歷史是人性的產物。 人性最基本的質素 — 包含道德理念 — 會受到許多本身難以掌控的因素所牽動而不斷演變。 我們終究是環境的產物,這種現代普遍世界接受的思想是由蘇格蘭人拔得頭籌。 而且他們認為人性的演化傳承是根據一些可循的基礎原則及演化模式。 今天所謂的社會科學 — 人類學、種族起源學、社會學、歷史學和Adam Smith奠基的經濟學都是他們的創見。

Francis Hutcheson 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奠基者


其中Hutcheson可謂眾人當中的牽頭羊,他主張驅動人類做事動機永遠只有一個:自由,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以奴隸議題來說,他認為「沒有理由剝奪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在他的書中指出「大肆攻擊所有型態的奴役,反對一切以優越感或財富建立的權力」,遠比美國解放黑奴還要早一百多年蘇格蘭就誕生了這種思想。

「採取最佳的方式,為最多人創造最大的快樂」更是綿延兩世紀的行為準則。 他鼓勵人們必須關心他人的生活,至於參與的意願和關心的程度,決定了我們的人格,這正是日後發展出功利主義的基礎。

Henry Home 定義了人類學和社會學


Home曾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有法律?什麼因素促使人類創造了規範行為的條文,還同意予以遵守?」

他強調理性是人類天生具備某種判斷是非的能力,套句Hume的說法「道德是人類為增進社會整體利益的創見」。 而人類創造法律的目的,正是為了保障自己的財產,當的財產歸屬權必須釐清,財產的觀念是社會規範的起點。

對於推動知識的組織及系統化、還有發現法律與政治彼此糾纏不清的關聯 — 政治的權謀角力會影響法庭的判決,他也是最早推行運動和察覺弊端的表表者。 在他眼中,法律不應是故步自封、不能因循舊習,而是具有彈性的工具、維護公義的途徑,必須反映時代的脈動、跟隨社會變遷而修正滿足及適應法制內人類的需求。 法律只是達到目標的途徑,至於目標何在,完全視乎人們的需求而定。 若果沒有一個基準讓眾人有所依循,法律將會淪為強者的玩物,弱勢者只能任其宰割。

在Joesph Knights一案中更能體現到他對自己所處社會做出的「價值判斷」。 Knights生於非洲,在牙買加被賣為奴隸,1769年時跟隨主人抵達蘇格蘭。 三年後英格蘭法官Mansfield宣佈蓄奴制度違法,Knights以為不列顛的法律涵蓋蘇格蘭,於是要求主人補發過去三年積欠的工資,主人一口拒絕。 他憤而逃跑但很快被抓回去。 案件呈上伯斯法院,法官卻判定蘇格蘭不許蓄奴,牙貫加的法律不適用於蘇格蘭,Knights當庭獲得釋放。 1777年,案件在愛丁堡最高民事法庭審理,每一位大法官都列席,包括Home。 他在庭上語氣鏗鏘地告訴同僚:「我們來這裡是行使正義,不是助紂為虐,不列顛法庭認為牙買加蓄奴違反公義,本國亦絕不容許類似行為。 」Home在此踏下歷史性的一步,因為他並未參考前人判例,而是基於以最平等和正義為基本原則,為「理性的主宰」。

從此可以理解到優秀與偉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參考過往經驗而行動,後者以經驗結合自身思想而行動。 

David Hume 懷疑主義的哲學家


Hume認為財產是驅使人類的動力,在《法學歷史軌跡》中如此表示「人類對於擁有財產的欲望超越了所有的情感」,更露骨的說法就是「為自己搜刮財富的欲望是永無止境,胃口貪得無厭,持之以恆,無所不在,也是社會的亂源。 」他提出私利是建構世界的基礎主宰人類行為的力量並非理智,而是對於他人所擔負的責任感,亦即內在的道德觀,這是由習慣和經驗所養成的。 人類最底層的情感,就是自我實現的欲望,是形成道德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政府體制的開端。

即使是最有效率的社會體制,也無法規範每個人為圖私利而做出的行為,所以文明的社會必須有一套疏導人們情感的機制而確保人們朝著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通過日常規範灌輸給每個成員,使其潛移物化成為習慣,就能將個人的破壞性衝動轉化為建設性觀念,婚姻制度就是最佳例子。

將貪婪的動機化為為社會規範,「昇華」至人人具有財產的觀念,讓大家盡可能在社會許可範圍內各取所需,前提是不可犧牲他人的利益,政府正是基於這種互相監察而產生出來。

Adam Smith 鼎鼎大名的經濟學之父


Smith主張我們的道德與文化純粹是出於想像,當擁有的事物愈多、內涵愈繁複、袍澤之情愈強,我們就愈快樂,也更能體會別人的快樂。 想像力同時也是驅動商業社會的源頭,就是這種假象,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運作,這是我們開墾、造屋、建城、發展科學、創造藝術、改善環境、提昇生活水準、改變全球形貌、將荒野開闢為良田、在大海中開闢航道的原始動機。

他最著名的作品《國富論》距今二百多年,但世人對此仍有一個誤解。 首先,書中提到市場場背後的「無形的手」其實是一個反諷意思,Smith相信資本主義會根據市場和利益交換的機制,創造出一套自我運作的規律。 對於不明就裡的旁觀者,似乎每個人都是朝單一目標邁進 — 一隻「無形的手」在後面推動。 他從未讚頌市場機制的完美,只是總比人為干預來得好,畢竟人類是感情用事的動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