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觀天下》,精準判斷各地局勢的前瞻者


跟另一本自傳 《李光耀回憶錄》 不同,《李光耀觀天下》 內容以他自身對世界局勢的看法為重點,讓我們可以從中得知他是如何理解各個地區的人和事。

中國

他認為中國無法控制住地方政府的腐敗情況,雖然腐敗不會使這個制度垮台,但會影響運轉上的效率,使國家不能得到最理想的發展。 在這方面,我想只有生於東亞地區的人才會清楚感受得到,因為中國人的思想中永遠沒有法治概念,任何事都以權治國為先,這是自秦朝滅亡、漢朝興起就持續至今的事情。 比起法治精神治國,統治者更喜歡運用儒家學說去愚化人民有利管治。 對中國人來說,並沒有簽署協議等如以後不可更改的觀念(遠目中英聯合聲明),你想維持友好關係達致商業利益,就必需不時跟中國商量打好關係。

此外,他又認為鄧小平是塑造今天中國崛起的最大關鍵,中國之所以能夠從 「文化大革命」 這個悲劇走出來,李光耀本人親眼見證著其中的戲劇性變化。 相反,對於習近平的為人看法則仍抱有疑問。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始於2007年,當時對他的印象是一位受過磨難、內心堅強的人。 但在認為他會繼續鄧小平道路,不露鋒芒地和平堀起這方面完全估計錯誤,這是否代表習近平是位擅於偽裝的人? 畢竟連江澤民也曾被他所騙倒。

在他觀察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愈趨強盛的同時,令我聯想起一點能夠區分出 「中國人」 和 「香港人」 的差別。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於永遠將中國和其他國家比較,務必要勝過對方才會滿足; 相反香港人只習慣跟身邊人比較,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才是首要條件。 兩者間的最大分別,成為部份中國人看不起香港人格局少的一個原因,在他們眼中香港人從未體驗過受人打壓的感覺,更直接地說英治時期統治者從未給予任何機會香港人去學習愛國思想、歸屬感等等身份認同,只有追求自身出人頭地的個人思想,然而諷刺的是今天搶佔香港人利益最多的正正是中國人。

至於中國會否像美國般由 「出口導向經濟」 轉為以 「國內消費導向經濟」 ,若果想經濟持續發展的話這是一個必經階段。 不過我想習總已經找到他的方法,就是另闢蹊徑使出他的中共補血劍 — 專砍自己人的錢來幫補國家資金周轉搞建設。

美國

對於這世界第一強國,引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一句名言就可總括:「強者自己想做的事,弱者聽任命運擺布」。這就是李光耀事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根本原因,但我不認同他說美國是一股「溫和的力量」說法。 對於他指美國不愛侵略、佔領新領土的看法也很有問題。 在歐洲的殖民地主義失敗底下,美國只是換一種形式利用美元為全球貨幣本位和一面倒的軍事力量震攝他人。 他們不需要正面攻擊,只要在經濟上摧毀一個小國就能令當地社會內亂、人民無法穩定生活,這才是最可怕的力量。

而且美國的成功關鍵在於他是一個全球最大的創意平台去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但現今中國正以另一種形吸引人才發展。 中國的最大賣點就是無視人權去拼發展,現時在AI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數據分析等的領域不論是從論文數量還是發展速度都不下於美國,原因就是在從事研究上可以達致「百無禁忌」的境界。 舉個例,商湯科技的人臉辨識準確程度之高就是建基於大量「人工參與測試」,換句話說就是拿工廠工人和街上市民作實驗單位,這項優勢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媲美。

且外在語言門檻上,雖然全球以英文為主導局限了中國發展,反過來看華人可以通過掌握兩種語言,然後刻意挑選重視普通話的企業作為優先合作伙伴,將其他公司進行隱性階級制去影響他國市場發展。

歐洲

在歐元區與美利堅合眾國的差異,李光耀看清歐元的根本問題是各國的財政尚未整合,就不可能實現貨幣一體化。 現今歐洲各地的經濟危機就是從此差異中衍生出來。

日本

雖然日本人的團隊精神世界第一,但沒有能夠帶領日本走出困局的人士出現。

北韓

他認為北韓人從二戰日本例子了解到工業產能勝於一切的現實,雖然他們經常在邊境挑釁作出一些軍事行動,但絕不會超過那條不可逾越的底線。

印度

印地語、孟加拉語、泰盧固語、泰米爾語、旁遮普語、康納達語、馬拉雅拉姆語、古吉拉特語、烏爾都語、梵語、邁蒂利語................總共擁有二十二個官方語言的印度,這本身就是個嚴重管治問題。 李光耀從印度和中國兩個例子中明白到民主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答案,若果中國是民主國家的話,絕對無法達到現今的發展水平。 而困擾著印度的還有根深柢固的種姓制度,這兩個死結一天尚未解開,西方國家所幻想出來的,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經濟體的夢境都不會有實現的一天。

新加坡

李光糧年輕時竭盡全力保留最好的人才留在政府當局發展,沒有林金山一手創建了建屋發展局,沒有這個主管公共住屋的官方機構解決人民基本維生問題,絕對成不了今天的新加坡。 這個從香港近廿年發展可以看到兩者分野。

而現在新加坡竭力保持稅率低於其他己開發國家的情況,同樣面對著留不住最頂尖的人才。 這點讓我再一次清楚明白在人才(科學家、投資者、商人)心目中是不會有祖國這個概念的,他們只會隨著當時最好的發展平台為基地,而現今最好的地方就在中美兩地。

中東

當初轟轟烈烈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在李光耀眼中只是讓大家清楚明白這場革命什麼事都沒有達成。 源於當地根深柢固的社會文化因素,阿拉伯地區注定不適合民主發展。 首先在「平等公民權」一點已經違反他們部落或封建制度。 民主和部落制度的差別反映了並非民主更優秀,而是看該區人文社會的發展而定,他們會自行衍生出最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例如中國。

但我還是不認同他對於美國對中東的看法,在我眼中美國根本不想中東地區出現和平,因為一旦他們聯合起來和中國發展出長期貿易合作關係,將會大大威脅到美國利益。 在以巴衝突的問題上也看見他們的偽中立性本質。

後續對話集錄

愈理解得更深入,愈發覺得李光耀真是一個很無趣的人,從對話內容看到他既不看電影也不看小說,認為這些都是虛構的東西,或是重建人們想像中的美好人生就肯定我跟他這個人絕對相性不合。 他的唯一興趣是看人物傳記,只有這點是跟我唯一的相同之處。

另外在他眼中香港早已重新被納入為中國人之列沒有分別,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沒有政治家的出現。 在他眼中,從政者和政治家在程度上是有差別的。 前者不過是想打響自己的名堂然後步入政壇,會因為掌握權力而有榮譽感; 後者重視的是使命感,一個政治家不光是爭取權力完成某些使命,也有能力選定優秀接班人讓使命得以延續。

鄧小平正是他眼中這個年代最偉大的領袖,而帶來世界最多負面影響、最邪惡的人物則是毛澤東。 他最欣賞鄧小平的地方就是「願意面對現實」的能力,不管黑貓還是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至今仍是金石良言。

李光耀在和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回首人生之時提到,人生的意義在於奮鬥目標是否自己真心想追求的事物。 在新加坡人人生活上的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這些已令他得到深深的滿足感。 但他跟施密特有一個分別,李光耀對於當年東西兩德統一的想法只有對「事件的後果及其負面影響」,完全沒有如家人團聚的感性一面。 相反施密特非常肯定地說全西德人都渴望著跟家人回歸一統的時刻,只是在兩地經濟、基礎建設、貨幣匯率的問題上付出了昂貴代價。

或許正是無趣的人才能受得了苦悶枯燥的生活,才能成為出色的政治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