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覺得不幸生於現代社會的原因是什麼?


自人類踏入千禧年後總有一些報道提及年輕一代的自殺率不斷增加、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等都市病的問題持續上升,在我看來是因為社會制度和氛圍愈來愈將人們困在狹窄的思維模式當中有關。



過於單一化的發展前路


曾幾何時「中產」是普通百姓畢生追求的目標,高學歷背景、畢業出來成為專業人士所帶來的有車有樓富足生活。 但這種工作本身大多沒有內在的滿足感,每天準時上班的理由不過是為了可觀的收入和穩定的工作崗位,然而隨著08金融危機過後全球的中小企業規模大幅縮減,剩下來的就是以利潤為大前提的巨型跨國企業如Amazon等,幾乎每個月都有員工跳出來指摘老闆Bezos剝削他們。 再加上AI智能和機械自動化的普及,一般40歲以上的中階管理層相對於享受「中產」現況,更多的是害怕「失去」現有的安穩生活。

隨此之外,在學習道路上大家少不免以市場上最賺錢的科目作為選科目標,完全忽略了多元化學習。 加上大學學歷的普及化,當大家一窩蜂擁往個別科目時,最終也只會導致該行業人才過剩從而降低整體待遇。 早在2016年,我的NBA偶像Stephen Curry就曾經站出來反對過早專業化運動,他表示就是因為自己在高中的時候從事多項運動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 他指出運動多元化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減少倦怠感和令自身更加享受運動所帶來的快樂。



害怕創業的孤獨感和不明確的前景


看著近十年的科技企業發展蓬勃,財富榜的排名大洗牌增添不少年輕富豪,想必然會覺得現今年輕人湧於創業吧? 然而在各大調查當中,僅32%年輕世代自視為創業家;但37至51歲世代的人有高達41%自視為創業家;戰後嬰兒潮那一代更有45%自視創業家。 另一份研究調查更發現44%年輕世代認為自始至終待在一家公司是最好的職業生涯道路,僅22%表示有意創業。調查中近半年輕世代指出沒有充足的財務條件讓他們創業。 在這點上我認為與大家過於倚賴互聯網的資訊有關,現今任何事都能夠上網查詢到在職人士互相分享不同行業前景的討論文章,但是沒有人能夠指導你如何創業。 因為身處不同的地理位置、市政府的發展方針、該區的人民生活習慣也隨之不同,更遑論當你目標是全球市場時要面對無數大大小小的對手,當中有先驅者、有後來者、有抄襲者(參考香港某網上貨運平台)。 當你知道愈多的同時會削弱你的行動力,愈畏懼承受「失敗」的風險。



陷入債務困局無法獨立生活


創業本身就意味著「不確定性」,與年輕一代追求安穩生活的目標所違背,與此同時未畢業就先背負著學貸壓力,讓他們如同背負龜殼般有志難伸。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資料指出,35歲以下年輕人擁有房屋的比例從房貸危機前2004年幾乎達到44%的高點,到2014年一路跌至34%。 美國國會稽核處於2016年12月公布的統計報告指出,高達630萬名50歲至64歲之間、以及87萬名65歲以上的美國民眾,當年為了讀大學而申請的聯邦助學貸款至今尚未還清。 這個結果最終導致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持續增加,結婚和生育率相對下降。 欠缺與伴侶獨處的兩人生活,自不然會對生活現狀不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