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回望兩年前印度廢鈔的成因後果及其經濟現況

回到2016年11月8日的晚上,印度政府突然宣佈將會廢除市面上的500和1000盧比面額紙鈔,相當於佔印度總流通貨幣價值的86%。 以上兩款將會由新款鈔票2000盧比所代替。 印度總統莫迪突如其來的舉動震驚13億人(注意此為印度人),被印度媒體形容為經濟上的外科手術式打擊(Economical Surgical Strike)。 原因無他,莫迪於14年上任所主打的經濟改革口號一直得不到明顯進展,在執政任期已屆一半的他唯有置之死地而後生,先解決印度貨幣體系上的問題。

龐大的黑金市場


據印度政府估計,市面上流通的現金將近40億盧比是偽鈔,而且當地各區的官職人員貪腐問題嚴重,當中所收取的黑金無法納入稅收回歸政府手上。 印度黑金研究權威的Dr. Arun Kumar計算過約有2兆美元的黑金在市場上流通,而印度在2014年才剛成為國內生產總值2兆美元規模的經濟體,由此可見地下經濟規模之龐大。

其次逃稅問題一樣情況嚴重,引用當地居民的說話,有些擔任政府官員的家人可以在家裡藏了幾百萬現金;另外警察攔下民眾私家車的時候也喜歡只說他違規但卻不願開罰單,因為開單後的錢會收進國庫,而警察只想「私下解決」才能得到他想要的錢。 現在這群坐擁大量「私家錢」的人想要將舊鈔兌現時要煩惱如何解釋與職級不相稱的個人資產。

在這50天的換鈔過程中必然出現不少紛爭,有些資訊落後的農民誤以為一生積蓄化為烏有而自殺;有些人眼見銀行沒開門而情緒激動而休克;有些因為救護車拒收舊鈔而延誤就醫;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印度身上。

廢鈔行動的失敗?!


正當大家以為今次行動可以打擊黑金的時候,時隔一年後印度央行所得出的報告結果發現99%的廢鈔成功重回銀行體系,總金額高達15.28兆盧比。 有當地財經評論認為此舉弊大於利,並指出該政策導致過萬家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失業,房地產市場同時大受打擊。 即使是農業也受到一定影響,畢竟這些經濟目前仍主要以現金運作。

但同一時間也有不少分析師認為從長遠來看有正面影響。 因為印度將近一半人口的市民本身沒有銀行帳戶,而現在讓大量現金回歸銀行系統的措施一來可以加快印度經濟通往電子化的道路,促進移動支付的普及。 按資料指出,印度2017年5月的移動支付金額達到2.1萬億盧比,相比廢鈔前增加了90%。 二來通過將現金存入銀行使它得到更多資金對外貸款,提高儲蓄從而讓貸款利率降低和貸款成本下降,可以實現貨幣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的貨幣創造。

貨幣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準備貨幣與貨幣供給量的擴張關係。指銀行體系藉由一單位的準備貨幣,透過不斷重複的存款與放款過程後,創造出的貨幣供給量。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透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
當貨幣乘數越大,表示央行釋出強力貨幣所能創造的貨幣供給增幅越大。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則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

國家商品服務税GST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是配合早在廢鈔前的2016年8月4日就在印度議會上院以203票全票通過建立統一的國家商品服務税(goods-and-services tax,GST)的憲法修正案提案,在2017年7月1號開始正式實施。 成立GST的原因是為了解決印度各邦之間的關稅問題,將整個印度合眾國統一成沒有關稅、沒有關卡、貨運暢通的市場。 以往外資難以投資進注印度市場的難關在於各地的關稅不一,印度各邦政府在地方增值稅率上是有自主權的,出於本邦財政實際也好,各邦制訂的稅率不是統一的,也無法統一。 再者在跨邦流通上中央政府會收一種跨境銷售稅,一邦生產的商品,賣到另一邦,中央政府會徵收這筆稅。 更嚴重的是在跨境流通時,各邦對非本邦生產的商品徵收的一種類似於“關稅”的稅收,正式名稱是入境稅。 這種稅不僅各邦各有各有稅率,且稅率很高,通常在10%以上。 對於外資公司來說,這種遊戲玩法相當於一次面對30個國家(30個邦)的關稅處理問題,令大多數投資者卻步印度。

在2018年回顧新實施的GST成效顯著,印度財政部發表的經濟調查報告顯示在政府實施新稅制後2017財年間接納稅人數急增50%,且直接稅收成長18%。 財政部長Piyush Goyal表示GST每個月稅收估計將超過1。 1兆盧比,Goyal指出等到「數字化的商品與服務稅網」(簡稱GSTN)的電子申報帳目系統穩定下來,數字會持續增加。 莫迪又指出過去一年間已有480萬家新企業註冊繳納GST,當中約有35億張發票已處理並已退稅1。 1億盧比給企業。

現時已可見到IKEA在印度的首間分店將會開張,由此可見GST的成效漸漸展現出來,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廢鈔政策為其打開經濟改革的道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