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看冰島由10年前國家破產回到經濟發達的今天

2008年10月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冰島經濟崩盤,前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及Glitnir遭收歸國有,冰島貨幣Kronor大幅貶值,其嚴重程度視作歷史上最嚴重的破產深淵之一,激發上萬人聚集於國會前上演一場「廚具革命」,敲打著鍋碗以示抗議並要求改革。 這場革命的發起人Hörður Torfason說道:「自從90年代年間,冰島人的生活方式變得完全地瘋狂。人們不再只是消費者,生活關乎的也不再只是向銀行借貸、購買新屋、汽車、衣服或旅遊……」

貪婪的代價


這一切隨著雷曼銀行的破產而灰飛煙滅,在幾個月內冰島全國失去一半的資產價值、失業率急升至9%,全國銀行與企業所累積的債務遠超全國財富的5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派往冰島調查這次問題性質的首席官員 — Poul Thomsen說道:「冰島問題之病根源於其未受監管的政策環境縱容了銀行體系的過度擴張。私有化後的銀行在冰島的作為導致了在銀行部門的資產增加到了1400%的GDP。 」

人為的低利率以及大開的貨幣水龍頭使得流動性被洶湧地註進經濟體,加上冰島的銀行們發行短期負債,並將其投資於長期資產。

資金缺口:三家最大的銀行(單位:百萬克朗) Source:Kaupthing, Glitnir, Landsbanki: 2008 annual reports




銀行系統不得不持續地滾動他們的短期負債,直到他們的長期資產全部到期。如果事件發生,冰島銀行未能找到新的借款人以繼續滾動他們的負債,他們就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更為甚者,這會引發冰島金融體系的崩潰;最近發生的事件證實了這確切的情況。

冰島革命的契機


冰島人在一連串的國內外危機之下,決定起草新憲法,讓他們的國家擺脫國際金融和虛擬貨幣的網路。2010年,由25人組成的制憲委員會成立,在經過諮詢式複決權公投之後,在低於49%的投票率下,有2/3的投票民眾表達了對該份「眾包憲法」的支持,但修憲一事此後便沒有太多進展。

另外任命了Olafur Hauksson作為特別檢察官來調查本國銀行家和他們在金融危機中的角色。結果是怎樣?自2010年以來,26名銀行家和金融從業人員被起訴。在審判中,冰島高等法院指出,「這些行為是經過周密的計劃,並有著明確的意圖的」。這與美國總檢察長Holder的「就這樣吧,因為這些案件太晦澀冗多」的說法截然不同。

隨著2016年4月巴拿馬文件醜聞爆發,身兼進步黨黨魁的冰島總理Sigmundur David Gunnlaugsson辭職,政治素人歷史教授Gudni Jhannesson贏得總統選舉,冰島已提前6個月、在2016年10月29日完成國會選舉,選出新的政府。

==============================================

藉著旅遊業翻新的經濟轉型


時至今天,冰島仍然只有34萬多人口(相當於香港沙田區人口),不過為了經濟轉型近年主力依賴旅遊業支撐國家發展。 僅2016年一年就迎接了170萬名遊客,Keflavik International airport機場客流量激增40%,從500萬增至接近700萬人;2018年初更持續升至230萬人遊客。

旅遊業成為冰島最可靠的收入來源,佔當地經濟74%。 卻有製造其他問題,現時預計外國遊客和當地人口比達到 7:1 的程度,英語在冰島漸漸變得比母語更常用。 冰島大學的語言教授Eirikur Rognvaldsson早前開展一個3年為期的5,000人調查,初步研究反映,剛開始學說話的孩童愈來愈少機會接觸冰島語。Rognvaldsson說:「冰島語使用率愈低,就愈快到達被國家摒棄的臨界點。」

看到這裡不禁聯想起香港同樣是一個旅遊業發達的城市,同樣為了遷就中國同胞大量使用普通話對話、逐步忽視了「廣東話」的存在。

總括而言,冰島的復蘇靠的是「經濟鎖國」和「旅遊開放」兩點,

1) 為了防止大量熱錢進出影響經濟,冰島政府仍然進行嚴格的資本管制限制資金流出,也禁止個人購買外匯或者股票,不能進行海外投資。

2) 把銀行的不良資產直接剝離收歸國有,協助企業營運重組。

3) 控制貨幣貶值的同時又為抑制高企的通脹而加息。 目前利息仍有5.25%,並沒有跟大部分國家一樣搞量化寬鬆瘋狂印鈔。

這條路只適合冰島這種小國和具有特殊地理環境下才會出現的道路,其他國家是難以複製出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