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段時間沒怎麼看比較厚的書藉,所以選些較簡單或本身自己已有一定概念的東西看看。 這本 《超級預測》 當中的不少概念與理論是我一直再用的技巧,現在再看算是加深自己對該領域的了解。
Two men look out through the same bars: One sees the mud and one the stars
在第二章知識的假象內便以飛機與醫學的發展作出對比,前者以黑盒記錄一切資料方便眾人正視問題然後解決;後者則喜好訴諸權威,醫生的說話就是一切。 缺乏懷疑的醫學失去了驅策前進的動力,正如我一向提倡「質疑精神」遠比「批判思考」來得重要,現代科學只不過發現了大自然本來就存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會不斷犯下錯誤,盲目信任知識只會帶來災難。固定性思維vs成長性思維
至於為什麼只有一部分人的預測準繩度遠超他人? 因為人們厭惡不確性因素,經常性希望找到一些並非互有關聯影響的理據去支持自己的決定,真正的超級預測員皆喜愛關注新聞動態和事態前後的持續發展,並且需要懂得運用資料的能力,篩選出有用與不必要的資料。 另外在定錨過程時總是先從總體機率開始預判,只要大方向一錯的話之後再下多少功夫也是徒勞。 除此之外,人們總會過度高估內幕消息的重要性而沒有跳出框框看清內幕只是一個單純的確定性高的短期目標,過度重視反而會因此令自身視野收窄忽略長期目標的重要性。擁抱「未知」
超級預測員本身就是一個天生的或然性思考者,他們願意接受周遭的不確定性因素,不會對確定性有著不切實際的追求,尤其是在生活方面。 因為在預測過程中需要經過「論點、對照、整合」,自身內部會產生多種不同聲音互相辯論,持續找出更多不同觀點用新的視角看待整件事,在這個抽身退後並仔細審查的過程才會得出高準確性的預測。 普通人聽到這種生活可能會覺得有點精神分裂吧,但對我來說則非常享受自我對話的過程,把預測當作嗜好這種「認知需求」正是成就了超級預測員的根本原因。這類人不需要像宗教教徒般由別人給予自身意義,他們本身能夠在人生的重大事件中尋找出意義。 意義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很多研究指出愈懂得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們,他們的整體適應能力愈強,並且在遇到負面事情面前會重視學習機會多於看待成挫折。 或然性思考者會辨別「為什麼」和「如何」的分別,「為什麼」會引領我們到抽象的議題上;「如何」則忠於實體,嘗試解構背後的運作原理。
作者在最後提到「永遠的β版本」意思是永遠致力於更新信念與自我進步的程度,人們一旦認為自己已經「完美」的話即是意味著思維倒退的開始。
在哲學的觀點上
謹慎: 沒有什麼是確定的
謙卑: 現實無限地複雜
非宿命論: 發生的事並非注定要發生,也不必然要發生
在他們的能力和思考風格上
積極開放心胸: 信念是等待被檢測的假設,不是要被保護的寶藏
聰明而博學,有「認知需求」: 有好奇心,喜歡拼圖和智力測驗
反思: 自省和自我批評
有計算能力: 對數字覺得自在
在他們的預測方法上
務實: 不執著於任何觀念或議題
善於分析: 能從你的鼻尖觀點退後,從其他角度來思考
蜻蜓複眼: 珍視多元觀點,並將它們與自己的觀點結合
或然性: 使用許多不同程度的可能來作判斷
考慮周詳的更新者: 當事實改變,他們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有良好直覺的心理學家: 檢視思考中的認知與情緒偏見的價值
在他們的工作倫理上
成長型思維: 相信變得更好是可能的
不屈不撓: 決定繼續下去,不管要花多少時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