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經濟評論家,而這本《低欲望社會》是講述現時日本年輕人的生活心態。 這次我想借著這本書與及另一本書《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在看待年輕人對生活上的追求應該採取什麼態度作出探討,因為兩者的觀點截然不同。
美日年輕人的心態差異
日本由於採用累進稅制和遺產稅的關係,不僅減低外國人士來日居住的意欲,更令本地的富裕階層梳繼移居海外。 對於日本這種已發展國家,累進稅制的課稅制度讓人民失去「賺錢的欲望」。 反正賺更多錢就得繳納高額稅金,隨著情況持續逐漸產生出M型社會,大量的中產人士下流至低收入階層。 而同一時間,日本年輕人屯積資產、將所有收入存進銀行的情況不斷增加。相反美國年輕人就從沒在經濟爆破上汲取教訓,美國早在2014年的新車銷售量已經超越了2007年時期的銷量,証明美國人仍舊喜歡通過貸款先預支得到想要的東西,在欲望過剩與欲望過低之間美日兩者出現極大的落差。 而日本年輕人僅有的欲望在自住物業上也大都已經解決。 針對兩人以上的家戶住宅自有率,30代的人士就超過50%,這對於香港現在需要不吃不喝19年才能買樓的地方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從社會現況分析看年輕人的低欲求生活
如何最簡單直接看到年輕人對前景感覺悲觀? 粗俗地說就是和「扑野」有關的絕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 在OECD的各國生育率可以看出,位於前列的國家都是像北歐或是以色列(3.05%)等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而日本的1.41則遠低於平均線1.71;香港現時每年約有5至6萬新生嬰兒,但其中佔半是大陸家庭所生,這反映出年輕家庭對現時的經濟環境、生活水平、社會未來的寄望感到悲觀。如作者所言,過往年輕人只要兩情相悅在25歲前後結婚是平常事,但現今25至29歲的未婚人士大增,而且結婚的決定權也在女方身上。 女性不會跟沒有積蓄的男性結婚,而且
從男性的結婚年齡中看到,收入所得愈高者則愈早結婚。 隨著人口萎縮,不婚人士增加,日本這個少子化國家只會繼續沒落下去。
年輕人的窮充現象
作者最看不起的就是現在日本年輕人的窮充心態,這群人選擇過著「收入低但心靈滿足」的生活。 他提議學習過往北歐與英國各國的政策,大幅削減福利開支、解除金融監管將一切回歸資本主義逼使人民努力工作。從國家層面的現況分析看日本的發展方向
於各國人口的移民比率方面,向來排外的日本更位列尾二僅有1.1%。 相反前列國家皆為中國所喜愛的移民聖地,如瑞士、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等。另外在營利事業所得稅方面,綜合國稅與地方稅共34.62%的日本相對於香港(16.5%)、新加坡(17%)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即使減到25%也只是歐洲國家的平均值,更莫論現時歐美的高科技企業如Apple皆用上「雙愛爾蘭、荷蘭三文治」的課稅方案逃避本地國家的高稅制,這亦是Trump宣佈減稅後想將這些本應屬於國內庫房收支的收入回歸美國。 而日本在這方面仍然是死水一潭,無法阻止有野心向海外擴張的企業出走,也對國內企業的海外競爭力沒有幫助。
作者其中最關注的就是農業改革。 其中為了維持米價及調整稻米產量的「休耕」政策將於2018年廢止,繼而將補助金轉去支持農家改種其他米種。 而當初出現該制度的究底原因是政府擔心產量過高會導致稻米價格下跌影響農民生計,從以上端倪都不其然令人對日本人的鎖國思維式經濟政策感到汗顏。
這種高額補助金的結果並沒有改善農業發展,從事農業的高齡化現象在持續(平均年齡達66.2歲)。 作者希望以荷蘭為範本作出農業改革。 荷蘭這個國土面積與九州相當,1,686萬人口的小國,卻在農業出口金額達到10兆日圓 — 而日本僅有4,000億日圓。 荷蘭的成功原因在於以「產業」角度思考農業,專注從事高競爭力、高產出價值的生產項目當中,所以日本大概是時候考慮放棄以稻米為本的農業政策。
接下來比較一下《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作者本田直之對日本社會現況的看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