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篇的內容,這次作者Charles Duhigg談及的是八種關鍵概念如何令您在各方面提升自己表現,足以變成區分您與一般人之間的重要分野。 這幾個關鍵概念分別是動機、團隊、專注、目標、管理他人、決策、創新、吸收資訊。
動機
書中提到一項研究,當人們能夠參與一個遊戲時,不論輸嬴人們都能從中獲得滿足感,相反一切交由電腦處理後就覺得很無聊。 這份滿足感的來源正是人們想要擁有掌控感,而這正是人類的生物本能。 大家不坊留意一些有關領導、職場管理的書藉往往很重視提到「自我激勵」這項性格特質,就是為了提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現行的民主制度正是利用了這種思想引導群眾說服自己擁有選擇權。能夠自行抉擇的時候,人的腦袋會產生愉快的感覺。 例如美國的海軍陸戰隊為了改善軍人的質素,找來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合作著手研究如何讓軍人們擁有強大的「自我激勵」和「內控能力」。 而我也深信這種內控能力的重要性,再者這項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自行訓練出來。 人們只有在習慣將問題歸咎於自己的時候,才能逼迫自己向上,克服難題。 當您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可以察覺出自己的能力圈,為日後繼續在更多不擅長的事情上努力,畢竟不斷的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得到成長。 還有一旦動機確立,人們會視難關變成具有意義的抉擇,這會大大加強行動時的堅家信念。
團隊
現時的辦公室工作文化中,大家都希望找到一套最好的團隊規範,預求令到團隊生產力更高更有效率。 然而事實上,發現團體向心力愈強的團隊普遍犯錯更多,導致這情況發生的是源於犯錯後受到懲罰時的可能性多高、嚴重性多大。 真正的現實是「熱情」會讓團隊效率更高、「忠誠」卻使之下降。 真正最佳團隊的共通特質是「領導者鼓勵人們發言」、「成員覺得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弱點也沒關係」、「可以說出心裡話不必擔心後果」、「團體文化不是惡言相向」等等,這個共通點稱之為「心理安全感」。 知道對方批評你但不是針對你本人這點會讓人從心底裡坦承接受對方的意見。一個成功的團隊必須時刻記住以下五點:
團隊必須相信自己在做重要的工作。
團隊必須覺得對自己來講,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團隊需要清楚的目標,以及明確的職責。
團隊成員需要知道,他們可以彼此依賴。
不過最重要的是,團隊需要心理安全感。
如同金州勇士的Stephen Curry教曉我的一個道理,唯有放棄自我(EGO),認清通往成功之路的關鍵為何物才能使你的團隊踏上頂點。 同時重視你的每一位隊友,任何人都能成為球隊的明星之時將你們將會所向披靡。
專注
此章一開始以一宗飛機災難事故剖析人們的反應式思考陷阱,隨著科技發達人們在依靠自動化的處理時不其然地仰賴「經驗法則」的認知自動化行為。 一旦發生突發事情時,人們很容易進入「認知隧道」的情況,過度關注目前的焦點而忽視周遭的事情,在「放鬆」與「集中精神」之間的切換處理不當就會手忙腳亂不斷犯錯。要解決這種情況就需要運用到情境預演的能力。 眾所周知,著名的一萬個小時理論解釋了人們需要專精鑽研到一段長時間才能精通一項領域,而情境預演正是由此誕生。 這項能力能使你在日常工作時不停預測任何可能發生的的選項,以自己打WOW競技場時為例,我作為補師能在對方使用那種技能、選擇攻擊誰做目標中解讀出對方的心思套路,比他們更早一步達到先機,這是我能在S4時候拿到RANK 1頭銜的原因之一。
要建立這種「心智模型」現時已成為認知心理學最重要的課題,通過心智模型,每一天人們都會無形中告訴自己等會要做何事、預先描述一次接下來的經歷,究竟這項能力從何而來,又如何誕生,我也非常好奇,因為打WOW時的情境預演能力已經順利過渡至股票投資市場上運作。
目標
這章我最認同的一點就是設立長期目標時必須同時考慮到短期目標的存在。 將一個大目標分拆成具體的短期目標,使自己認清當中實踐的可行性,例如明確的主目標是什麼、明確的子目標是什麼、子目標如何通往主目標、怎樣才能稱作成功、是否能夠配合現時的生活作息進行、如何控制好時間進度等等。管理他人
作者在這章中最為推崇豐田生產方式管理,就是管理層願意下放權力把關鍵決定交由初階員工處理,因為他們作為最前線是最清楚了解問題所在的人。 一個組織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讓旗下的員工有機會犯錯。 沒有學習的機會,沒有信任下屬的自主能力的話,是很難產生出新創意與靈感。決策
我最感興趣的一項終於來了,作者在此藉著德州撲克選手解釋了大量如何利用概率計算為自己未來作出抉擇的技巧。 首先,人生很多重要決定都是從預測未來的幸福發展而來,換句大家更熟悉的字眼就是做好生涯規劃。 而德州撲克高手與普通人的分野就是,普通玩家渴望先得到確定性訊息才作出行動,而高手則利用普通玩家的渴望而行動,因為渴望令普通玩家的行動於預測。 德州撲克就我眼中而言跟股票投資是同樣的遊戲,大家都是需要比其他人更早蒐集到更多資訊,並且利用不確定性而從中獲利。 在遊戲過程中會經常受到各種各樣自我質疑的重壓,要解決壓力必須學會如何運用概念思考,在腦中計算出數種互相衝突的結果,然後評估各個發生的相對可能性有多少。我們必須質疑自己的假設,學習與不確定性共處,區分開「希望會發生的事」與「可能會發生的事」。 一般人並不習慣思考幾個未來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們會錯失先機的原因也是過度重視確定性,相反高手不在乎確定性,他們只在乎目前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在投資市場上,這種技巧就變成監察確定性訊息會否變質,而不確定性的事件會如何發生和怎樣處理,利用概念思考獲利的方式就好像趨勢投資般順著最大的可能性或是各種可能性中回報最大的方法前進般異曲同工。
機率是最接近算命的東西,不過人們同時也需要堅強到能夠接受壞消息,畢竟人類的歷史就是面對著不確定性時作出抉擇所走出來的道路。 相反現時的超級電腦與人工智能它們必先找出確定性訊息才能計算出機率,而現時盛行的Deep learning是否有差別就不得而知,不過目前為止人類還沒需要擔心像科幻小說般在現實出現智能叛變的可能性,因為它們還沒產生像人類般的心智狀態。
創新
這部份基本上我在平日研究漫畫與編劇創作理論就聽過相同的事情了,創意不過是將前人各種不同跑道上的概念融合重新組合成嶄新的意念出來。 舉個例有庵野提過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機體設計概念源自咸蛋超人、荒木在設計JOJO角色的替身能力時會從替身名字的樂曲中尋找靈感等等。 單純的照字搬字大家會當作抄襲,結合相同領域的一些概念時仍舊缺乏新意,唯有將誇界別早已知道的舊點子,再將3種或以上的不同點子重新配合出一個「BEST MATCH」的情況下,創新意念由此誕生。現實中在各個界別(繪畫、音樂、戲劇、文學、攝影)的巨匠也好,其實他們都只是創意的中介者,被大家廣泛具有才華的創作者全因他們比別人更擅長將不同點子重新配搭。 而同一時間,人們也不可以過於投入自己的創作當中,因為這有機會出現空轉(spinning),意味住你卡在相同的地方無法跳脫思維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事物。
所謂的創意,就是解決問題。 把創意想成解決問題的辦法,認清問題的本質與參考前人的做法,學會相信自己,讓自己成為創意的導體。
吸收資訊
最後一章回到現時社會最流行的話題,大數據與及如何利用資訊得出想要的東西。 時至今日,任何人遇上問題相信都會第一時間使用Google搜尋找出答案,但大家又是否想過「找出答案」與「理解答案」的分別呢?在同一件事情身上,不同人的思維方式在相同的事情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這源於每個人在接收訊息量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以從事件中解讀出多種想法,亦有人只能得出表觀想法,這類情況在電影少年PI上映時就曾經出現過一次。
那我們怎樣確定自己可以正確的運用出處理資訊的技巧? 逐次更改單項變量選項來測試因果關係是不錯的做法,這種處理就好像工程師不停地測試,重複流程直到得出最終答案一樣。
只要用對方法思考,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點滴都能成為重要的靈感來源。 適用於你身上的方法不一定能在他人身上運用出來。 無用之用亦為大用,那些看似浪費時間的徒勞無功也會變成達成目標的助力,走錯路反而是通往成功最重要一步。 任何成功都需要經歷過無數次的証偽驗證。
對我來說可以引用Gyro Zeppeli的一言以蔽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