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在進入串流音樂世界的同時,卻默默重新燃起黑膠復古潮

先說點題外話,話說我有位朋友是菲林相機的發燒友,在跟他到樓上鋪購買有關復古菲林相機的過程留意到當中的人流大多是35歲或以下的年輕人士居多,從而令我觀察到另一種曾經被淘汰的產生也再次逆襲歸來,這就是黑膠唱片。


根據英國唱片業協會(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今年初公布的數據,2016年英國唱片市場黑膠專輯的銷售額達到320萬英鎊,比2015年增長53%。而在2015年同期,黑膠專輯銷售額僅為120萬英鎊,數碼專輯下載銷售額則高達440萬英鎊。

同樣地,美國的黑膠唱片銷量從2007年開始一路飆升,不到10年時間從每年100萬張的銷量漲到過千萬張。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發布的數據指出,黑膠唱片行業的年收入已超過VEVO、Spotify、SoundCloud等串流音樂平台的營收總和。

美國最大的黑膠製造工廠United Record Pressing近年順勢做出擴大產量的決定,該公司目前每天最多可壓制4萬張黑膠唱片,市面上三分之一的黑膠都得經過它的手。經濟學人之前引述Nielsen的調查報告,指2015年賣出1,200萬張黑膠碟,銷售額達4.16億美元,是自1988年來的高峰;更令人驚訝的是,同年除iPhone外,最暢銷的音訊設備並非無線耳機而是黑膠唱盤。福布斯更預計今年的黑膠碟銷量可達4,000萬張,令銷售額升至10億美元。但出乎意料的是,這股熱潮的推手,竟是一眾年青人。

ICM的統計顯示,近半數買家都在35歲或以下25至35歲人士更是買得最多的一群,佔總銷量的 33%,遠超於45至54歲的18%。這個情況顛覆了固有概念。過去大家認為今時今日會買黑膠唱片的人都是「曾經擁有」的中年男女,適逢現時唱盤便宜,並且容易入手,正好讓他們把黑膠碟重見天日,添購更多。但數據推翻了這些看法。

作為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s的數碼及營銷主管認為年青人鍾情的並非黑膠的音樂,而是黑膠的意義。「(他們)追求一種優質體驗,能讓他們宣示自己是超級粉絲,並能將那份藝術品,置於唱片架上或宿舍房內。」黑膠唱片眾籌平台Qrates的營銷總監福山泰史亦指,部分顧客當黑膠是展品或音樂品味的象徵,有時買了一堆只為擺放,從不拆開來播。

然而,現實上只有極少數「黑膠發燒友」真的能夠分辨出黑膠與CD唱片的分別。 根據音樂心理學家(Klaus-Ernst Behne 和Johannes Barkowsky)在1993年的研究證實,他們找了160位「音樂系統迷」以及對CD和黑膠唱片有強烈好惡的人,請他們聆聽這兩種音樂重製的類型。即使黑膠迷一開始都認為,相較於黑膠唱片的「溫度」,CD 聽起來是「刺耳又呆板」,但其中卻只有 4 位能分辨他們聽的是否是CD。相比起這班具有一定成見的發燒友,普通聽眾更加是100個也未必有1位能夠分辨出來,顯而易見其實所謂的黑膠更高質只是部份人士的心理作用。



駐解:
黑膠唱片是一種黑色圓盤形的膠片,早期為石墨材質,後期改用聚氯乙烯(PVC)等材料壓製,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以記錄聲音。於1950年代開始佔據主流的密紋唱片(Long Playing record,LP)是一種每分鐘33又1/3轉的乙烯基(如聚氯乙烯)材料製成的唱片,一般直徑為10或12英寸,在1988年激光唱片(CD)被廣泛使用前一直是唱片音樂的首選發行形式。除了標準的黑色材料外,特殊的唱片也被灌製在各種顏色(紅、黃、綠、藍、白和多色的等)的PVC上,或把印有圖案的硬紙板夾在兩面之間的「picture disc」上,各種新奇形狀的唱片也不斷出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