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香港八達通市場定位研究

近期總有人談及中國電子支付如何先進、香港電子支付如何落後云云的說話,於是我就花費了些時間研究一下八達通在現時香港的定位。


八達通於1997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及最成功的電子貨幣,普及程度亦為世界最高。 直到2015年6月,市面流通逾2,80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八達通卡,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金額超過1.5億港元。

八達通公司的主要股東為香港一眾公共運輸營運者所組成,地鐵為大股東(57.4%)、九鐵(22.1%)城巴(5.0%)、九巴(12.4%)和油麻地小輪等都有份加入,除了已結束營業的中巴,而油麻地小輪其後亦轉讓予新巴及新渡輪(3.1%)持有。

八達通的主要流通對象多為商場內與及連鎖集團旗下店鋪,近年來領展翻新街市後也要求檔主安裝八達通讀卡機,但遭到檔主不滿。 原因為安裝八達通的商戶每月除支付198元月費外,還需按營業額繳付佣金,每1萬元生意額須交150元,2萬元則300元,使用愈多手續費愈多。而且每筆交易是不會即時過戶,而是定期以一個總銀碼過款。 通過這筆暫存款項,八達通公司跟銀行與保險業一樣利用這筆額外資金進行投資活動藉此獲利。 再加上每宗交易的交易費、讀卡機租用費、技術輸出海外的協助費用,以上等等都是八達通的主要收益來源。

按一些曾在7-11工作的員工說法,便利店每天的銷售額約7-8成是人們使用八達通增值而來,這些利潤當然與他們無關,但反映出原來自動增值的普及率遠比我想像中低,不知是否香港市民害怕遺失八達通卡時被人盜用的問題。

現時在香港採用八達通的商戶逾9000家。八達通卡及其他儲值八達通產品的流通量達3370萬張,而每日平均交易量及交易金額分別為1430萬宗及1.884億元。

不過由於香港現時對於八達通的使用方式皆以小額交易為主,所以與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暫非最直接衝突對象。 八達通的定位應與日本的Suica卡與台灣的悠遊卡等相比,憑卡即可乘搭各種各樣交通工具的便利性是需要連接上網才能使用的電子支付所不能替代的。

據銀行業界統計,電子支付確實佔香港私人消費開支6成,但當中絕大部分是信用卡簽帳。信用卡佔本港整體私人消費開支50%,八達通佔5%,另5%由借記卡(主要是易辦事 EPS)及其他電子支付渠道例如TNG等瓜分,剩下的40%則是現金交易。

從以上種種資料可以單憑八達通公司背後的股份持有人中理解到八達通在現時的市場壟斷情況下,不存在被淘汰的可能性,但若想擴展到更高的消費層面則有一定難度,在八達通讀卡機的收取費用上實在是一門暴利生意,不難理解到現時仍很難看到茶餐廳會有八達通讀卡機的蹤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