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17:linepaper讀書會:王貽興 X 沈旭暉



每年書展完結後我都習慣上貿發局的youtube channel找一些有興趣的演講錄影來看,早前剛看完黃易的舊同事講述與他的工作生涯所發生的趣事,以及遲遲登場的古天樂提到一些電視劇版的背後製作花絮,而這段linepaper主導的讀書會正正適合我等文青細思一下閱讀的意義。


起首先簡介什麼是linepaper,這個由社會科學網絡Roundtable出版製作、新地新閱會贊助的跨媒體免費閱讀平台目的是吸引年輕人走入閱讀世界,於7月13日正式啟動。 linepaper以「未來的書.書的未來」為主題去探討閱讀的不同面向和書藉的存在意義。

書本地位貶值

整個演講也是圍繞書本如何在香港這個閱讀風氣極度貧瘠的地方下生存,例如參考日本的小型書店以營造氣氛為主體,在店內擺放多些不同元素如小食、音樂唱片、文創手工藝、主題形式設計佈局等等,然後嘗試將書本移離本位放在次級位置上。 現實上這個方法的確更有效提高顧客的購買慾,人們會在環境氣氛較好的地方時更慷慨出手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很可悲但又是事實)。

這一點在後續的觀眾發問環節也有不少人提問,這樣豈不是變成書本需要marketing重新包裝才能賣得掉,在一間書店內書本變成不是最重要的主題,對讀書者而言感覺有點本末倒置令人惋惜。 其中一位現年31歲的老師提到「在我們這一代的心目中,閱讀是一種自我提升品德修養的過程」,作為末代80後的我很是認同這番說話。

書本對閱讀人士的意義

相比起人與人之間對話所產生的啟發,閱讀對我們來說所能獲得的思維衝擊更強大、更有系統化地學到一樣新概念。 對我來說,書本的意義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道橋樑,書本內夾雜著作者自身的想法、故事想表達的中心思想,而讀者可以藉著書本去理解作者這個人。 在閱讀過程中,大家可能在相同事物中得出不一樣的看法,而這正是閱讀的趣味所在。 可惜的是誠如貽興所講,新一代年輕人的腦袋裡完成沒有這份思維concept的出現,究竟我們的教育制度或是成長環境出現了什麼問題才會導致這情況發生? 恐怕又是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性。

發噏風時間

除此之外整個演講還是有不少bonus位讓大家忍俊不禁,例如沈旭輝講到自己的集郵習慣係「真係集郵票的習慣」,唔係呃like之流;同樣是1蚊美金的版權故事,Stephen King跟貽興自己的經歷截然不同,美國版是勵志感人故事、而港版就係tvb監製錢國偉搵你黎寫四葉草,你執到啦;仲有一個好撚貼地既就係生於香港的學者係唔應該搵到錢,雖然唔知呢個謬論點得來,但身為香港人又會好不其然地認同呢件事(有時候真係忍唔住笑)。

在世界各地的文學,對於與商業性的界線都會有一條較為明確的差別,而且各具市場。 但在香港,你做文學等同乞食,但一講到商業化就會變得異常極端地通俗,係俗到離哂譜去到小學生程度都沒問題個隻衰款。 如果你收人贊助出文又會係一種罪惡黎,究竟香港人想點,我諗絕大部份都係唔知自己要咩,因為日常慣左跟風跟大隊做事,心入面唔會有一條自己因應自我的價值觀作為量度標準去衡量事情的界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