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之談習慣如何塑造出今天的我:為何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這是一本講述習慣學、如何摒棄舊習建立一個新慣性行為的書藉。 我會找到這本書來看也是因為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而現時正在實踐當中的就是凌晨6點起身晨跑後再上班,為晚上騰空更多時間出來,這個留待遲些再詳說。


本書的序與William James的一席話概括了整個主題「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實用的習慣、情緒的習慣、理智的習慣。 習慣被系統化組織進我們的幸與不幸,讓我們無法抗拒,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命運」

書中提到人們每天的活動中,逾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 人們跟動物一樣在行為上具有「習慣迴路」,隨著對環境、步驟的熟悉程度提高後大家都會開始習慣性不經思考作出行動,在心理學當中稱為「集組(CHUNKING)」,而這正是習慣形成之本。 我們每天的生活皆依賴著數十個或數百個大大小小的行為集組,而這個過程中由三個核心「提示,慣性行為,報酬」所組成。

而當中作者引用到的最佳例子就是NFL傳奇教師鄧吉如何重新塑造球員在思維上處理事情的先後次序,但是每逢重要時刻球隊都會失控崩盤,球員們會不其然地用回舊習慣行事然後失敗收場。 這恰好証明單從行為上的改變並不能簡簡單單扭轉一個人的思考,一切終究還與你的決心與意志力有多強烈。

戒除酒癮就是很好的例子,每個酗酒的成因都不一樣,有的為了放鬆心情、有的因為緊張、有的為了發洩情緒、有的單純喜歡酒精的感覺等等。 所以才會有了各種各樣的戒酒無名會以聚會形式讓大家分享各自的經歷,從而代替酒精去宣洩情緒。

這同時解釋到如少年PI般為何主角尋找這麼多宗教信仰的神來敬拜,這並非因為單純的個人迷信或為了集郵,目的是尋找一個「更高的力量」引導自己,將所有精神寄託落這份力量使自己從壓力當中得到釋放。 問題不在於上帝存在的真確性,而是「相信與否」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人一旦學會相信一件事,這個修為與習慣會擴及到人生其他面向,包括相信自己能夠改變。 調整過的習慣迴路能夠持續運作就是取決於信任。

在這些習慣當中,總有一部分對於企業改革和個人重生方面具有關鍵性的優先地位,這類稱之為「核心習慣」。 就個人而言,運動習慣往往是最重要的核心習慣,它能隨著時間慢慢地將影響滲入到你其他不相關、無交集的生活模式身上。

以自己為例,跑步對我來說是建立自信、決心、紀律性、意志力、自我約束的重要一步,通過跑步知道多少努力與付出才「有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尤其在面對傷患期的停滯與成績後退的時候,更不能在處理事情上操之過急,這些全部適用在生活上的任一方面。

另外有個讓我感興趣的是有關菲比斯在腦中預演比賽劇情發展的話題,其實在以前打遊戲時(WOW競技場)也嘗試過類似的感覺,當時自己也稱得上是長期的群組RANK1爭奪者之一,這是至少經歷超過一萬小時以上鑽研同一項事情、在各方面暸解透徹到極致才會「享受」到的一種樂趣。

書中又提到一個60年代的著名實驗,以「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為主題去研究一群四歲小孩的意志力有多強烈,並從結果中得出愈能忍受得住棉花糖誘惑的小孩,在將來長大成人後的學業成績、社交生活的表現愈好。 這群人都是能夠接受延遲滿足、具備良好的自制能力,這正代替著愈能抵受壓力的人較易取得成功。

2010年,認知神經學家Reza Habib對病理性賭博者進行測試,實驗發現以神經學的角度而言,這類人在「嬴」的時候比普通人特別興奮,而面對「差一點點嬴」時兩者的反應竟然是近乎一樣。 對於非病理性賭博者,「差一點點嬴」所得出的結果是跟「輸」類似,意味著病態賭徒的思考方式果然與常人不同,這種神經差異如何影響到他們對於處理資訊方式也得到解釋。

最後以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作首尾呼應-

「習慣最為至高無上,不經思考發生的行為證明了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所以如同培育種子前必須先整地一樣,如果要讓學子能夠明辨是非,就必須事先預備好他們的心智習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