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投資史讀後感:財富、戰爭與智慧



這本Barton Biggs的著作用了一個有趣的角度重新看待二戰歷史,就是以股市中市場先生的情緒竟然跟全球戰局走勢存在著微妙的關係。


從書中可以看到希特勒精於了解敵人的心理並藉此迅速攻陷各國,就比如利用雙重間諜加重史太林的疑心病導致整場戰爭當中,經他下令處死的自己人幾乎和德國殺死的人數相等。不過最終希特勒還是因為延遲進攻蘇聯而錯失勝機。

另一邊廂的日本,同樣因為早在開戰前就讓士兵接受嚴格的訓練,所以在開戰初期趁著他國「未訓醒」的狀態連戰連勝,加上他們的武士道精神禁止旗下士兵任何投降的念頭,必須為國家戰鬥到最後一刻的精神成為一面雙刃刀。日本讓最優秀、最富經驗的飛行員與美軍戰鬥到被擊落為止,相反美國則以輪換制讓飛行員在飛行任務與後勤培訓中輪調,使整體飛行員的水平與培育新血中取得平衡,所以到了戰爭後期,日本飛行員的素質已經大幅下降再無任何優勢。

而且在工業力量上日本本來就落後於美國,美方破解日軍密碼的能力是取得中途島海戰的主因。但按邱吉爾的說法,日本人的語言繁複與作戰規劃的僵化才是失敗的主因。我很是認同這個看法,日本人就是一個既自大同時又自卑的民族,只要某件產品成功後就只會懂得不得改良完善而不再作出新突破這點可以從今日的日企衰落失掉全球市場所看到,不像中國般成功在「人無恥,則無敵」,在沒有原則和底線下因應時勢而變自然帶動出大量創新(與抄襲),這種不同的處事方式決定了各國人的境界。

不過日本跟德國當初會發動戰爭的原因都是清楚了解到自身的資源不足,他們深知只有掌握大量天然資源的地區才能發展帝國,所以兩者的開戰策略都要選擇速攻,用最好的皇牌解決對手,因為他們原來的國力無法像蘇聯、美國等足以應付持久戰,結果大家都知道續戰力才是一場戰爭的勝負關鍵。

回到現在,阻止戰爭的最好方法就是經濟全球化,只有大家各自提供雙方需要的東西,減少資源分佈不均的情況就能避免上兩次開戰的原因,再一起限制住被壓榨的弱勢國家(無發言權、無軍事力量),以維持世界局勢穩定發展,至少在現階段我看不到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對該國經濟有多少好處。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當時二戰的投資者由始至終都相信著國家,這份支持是現今社會難以看到的。香港的各大地產家族跟中資對抗史的後續發展又會如何,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