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雜感:初遊台灣一週 (環境篇)

由於上週到台灣旅行,所以都沒在更新BLOG。這七天所去的包括台北、宜蘭、基隆三處地方。甫下機就在機場兌現與買數據卡。在這幾天內大哥大的接收能力一如網上評價般非常優越,在此先說一下我對台灣的一點感想。

衛生方面
整個台灣的街道非常乾淨!!衛生環境是拋開香港次元級別的程度,而且到處都幾乎沒有垃圾桶,讓我好幾次要隨手拿著用完的膠樽與小食包裝盒一邊逛街,雖然有點不方便但這是一件好事。同一時間大家都很注重環保,每個垃圾桶都有列明分類方便資源回收再用,在這點上香港的分類收集箱實在太少,可以說就近屋邨的時候才能找到。

即使在夜市也很難看到香港那種將污水隨街倒在坑渠這種行為。

公廁方面
跟香港不同,街上是沒有公廁的,廁所都在各個捷運站內,這邊的好處是省卻一些街上無謂的位置佔用,很多香港人都受不了公廁的惡劣環境,寧願多走幾步到大商場內如廁。

另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一處都能看到廁格會有蹲廁與坐廁兩種同時存在,或者代表著台灣有不少人還是喜歡舊式如廁嗎?!環境乾淨、沒臭味、地上沒積水是定番,在洗手盆的水龍頭設計也是以擴散式節省使用水,在不少地方也是不會提供免費的抹手紙,這些都是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

交通方面
台灣公車驟眼看上去乘搭的人數不多,而且由於台北捷運設計太好,大多數時間只需乘搭捷運就可以通往各處。

捷運的設計可謂更勝港日的地下鐵設計模式。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全程旅行在轉車上都很方便,只需幾步跟1-2程電梯就能到達,指示非常清晰絕對沒有港鐵部份站次有走迷宮的感覺。

還有地下街的設計也是善用地下環境資源的一點,讓小檔鋪能夠在此生存,相反香港在近期在開始談及地下街企劃,落後北捷一大段距離。

街道方面
這個可能算是唯二的缺點,台灣街道的特色是行人路都給摩托車與私家車,更什的是沒有行人路,所以全程走到那邊都是要在馬路上行走,雖然說司機們都很禮讓,但對我來說還是不太適應這種設計。整體街道設計個人感覺是一種介乎於香港與日本之間的形式,在交通道路上像日本,但街道上的廣告牌林立則像香港,唯獨一點就是這邊近乎沒有行人天橋的存在。

空氣方面
不知是否當地的車型太舊,台北市中心的廢氣排放讓人窒息,難怪台灣人會經常戴上口罩與魔術頭巾遮掩口鼻,這方面跟日本不同,日本人喜愛戴口罩是為了花粉症或是多一份保護感而遮掩自己的樣貌。同樣是交通繁忙、汽車數量過多的香港倒還沒有將PM2。5放上檯面討論是我感到好奇的事。

暫時想到這麼多,下一次再講當地風景。

*補充一點,不知為什麼台灣人好像特別怕凍的樣子?剛降到21度左右就滿多人穿上羽絨跟厚毛衣,不說的話還是以為是寒冬呢~

留言